齐鲁世家31:滨州杜氏2

滨州杜氏传奇:一门之盛 甲于天下

    滨州杜家,久有“一门之盛,甲于天下”的美誉,曾以“一门十二进士”、“四世六翰林”、“满门皆清官”而闻名华夏,被誉为“滨州第一家族”。明末的江西、湖广布政使杜诗、甘肃巡抚杜承式,清初的河南参政杜漺,清中的侍郎杜堮,到清朝咸丰年间咸丰皇帝的恩师、协办大学士杜受田以及其子军机大臣杜翰等,将杜家推向历史最高峰。

杜受田故居鸟瞰图

  滨州城区往北10余公里,是古滨州的老城所在地。由于古城池的造型像一只振翅高飞的凤凰,滨州老城被誉为“凤凰城”。在“凤凰的心脏”位置,有一处跨越明清两代的名门望族的故居,由于该处院落背靠滨州知州衙门,所以被称为“衙门前的杜家”。
  滨州杜家,久有“一门之盛,甲于天下”的美誉,曾以“一门十二进士”、“四世六翰林”、“满门皆清官”而闻名华夏,被誉为“滨州第一家族”。明末的江西、湖广布政使杜诗、甘肃巡抚杜承式,清初的河南参政杜漺,清中的侍郎杜堮,到清朝咸丰年间咸丰皇帝的恩师、协办大学士杜受田以及其子军机大臣杜翰等,将杜家推向历史最高峰。
  杜氏故居,是众多杜氏名臣的故居,也是杜受田幼年到青少年时代生活、学习的地方。大院是明朝万历年间由杜受田的第八世祖,江西、湖广布政使杜诗始建,距今约400多年的历史。因是八世祖“方伯公”杜诗的住宅,这处宅院有“方伯第”之称;又因杜受田是协办大学士,“相国”是对大学士的尊称,杜受田故居又称“相国第”。
  后来,随着杜家族人的各奔东西,这处偌大的院落渐渐人稀院冷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本鬼子占据了杜家大院,不少房屋遭到破坏。解放后,这里曾做过学堂,再后来由于多年无人照料,很多房子都已经坍塌,院落破败不堪,院内杂草丛生。
  2009年初,滨城区委、区政府将杜受田故居保护修复工程列为全区重点工程,按照“修旧如旧、尊重历史、还其原貌”的原则,成立了杜受田故居保护修复工程指挥部,按原貌的整体布局,参照梁思成《青史营造则例》的法则与则略的做法,开始对杜受田故居进行保护修复。2010年“五一”前夕,一期工程全部竣工,修复后的28个院落、200余间房屋正式对外开放。

 

  杜受田轶闻

    杜受田,清山东滨州旧城里人(今滨城区南街杜家)。1787年生,官宦诗书人家出身。清咸丰皇帝之师。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,礼部左侍郎。其家世显赫,久有“书香官宦门第,进士多人之家”,因杜家“一门七进士”、“父子五翰林”,并有加授“太师太保”的高官,《中国文学大词典》、《书画大词典》、《中国名人大词典》对其家均有记载。

    杜受田轶闻之双龙跪臣
  咸丰皇帝小时贪玩,完成不了杜受田讲的功课。有一次,杜先生对其罚跪,正好被道光皇帝碰到,道光非常生气,便在门外说:“念书是君王,不念书也是君王。”杜受田一听,不仅没有道歉,还说道:“念书识字的君王是明君,不念书识字的君王是昏君。”道光一听,心想这才是真正为太子负责的人,便忙走进屋里撩衣跪倒,给杜受田叩头。杜受田一看,急忙上前扶起道光。道光对太子说:“从今往后不要再贪玩,要好好听杜先生讲书。”

    杜受田轶闻之二王夺谪
  四皇子奕宁沉静温和,六皇子奕诉机敏好动。究竟传位于谁,道光皇帝决定不下。一年春日,道光皇帝领诸皇子往南苑围猎,考察诸子身手。奕诉表现最为突出,几乎箭无虚发,面露得色。奕宁无法竞争,便依照老师杜受田的授计,未放一箭。道光皇帝问其故,答道:“时方春,鸟兽孳育,不忍伤生以干天和,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争高低。”道光高兴地说:“此真帝者之言。”但此次小胜并没有打消道光皇帝的顾虑。道光皇帝临死前,又一次将众皇子叫来,最后考察以立皇储。杜受田深知奕宁辩才不佳,便教其如此如此。是时,诸皇子对道光的垂询对答如流,奕宁却只是跪在地上抽泣流泪,道:“儿臣日夜对上苍祈祷,惟愿皇阿玛早日康复,此乃国家万民之幸,儿臣之幸也。”最终以亲情坚定了道光传位决心。

    杜受田之死
  咸丰元年,杜受田调管礼部。二年六月,山东一带连降大雨,滨州等三十余州县受灾严重,大水淹没庄稼,民宅倒塌,舟行陆道,鱼虾遍野,沿河居民漂溺殆尽,一片萧瑟凄惨景象。杜受田每想到家乡水灾饥民,痛裂肝肠,便向皇上奏道:山东及江南一带,灾广民众,赈恤不可缓。杜受田又说:“山东是我故乡,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,老臣愿随行筹办赈务。”杜受田接此任后,日夜兼程,驰赴灾区。
  某日天色已晚,杜受田行至现滨州市西一村落住下,此地离其家乡老滨县城仅有10余里的路程,随行劝其回家探望,杜受田说:“贼氛未清,河患未平,怎能念及乡情?”第二天,乡亲们听说杜受田赈灾至此,一早涌来探望,却早已不见踪影。众人感佩之至,为了纪念他,将其曾经住过的这家店取名曰杜店,据说这就是今滨州市滨城区杜店镇的来历。
  杜受田来到山东赈灾地点后,置暑湿于不顾,宵衣旰食,察民情,问疾苦,与山东布政使刘源灏、江宁布政使祁宿藻核定施赈章程,安抚灾民。杜受田办理完山东赈灾事务后,又驰赴江南,冒暑遄征。不料由于昼夜劳顿,感受暑湿,触旧患肝症。然靠精神支撑,致力公务不辍。七月八日,杜受田将江南赈务情形奏报朝廷,而言不称病。不料病势陡转,医药无效,于七月九日卒于江苏清江浦驿台,终年六十六岁。
  杜受田之死,咸丰皇帝万分悲痛。灵柩抵京,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,抚棺痛哭,并赐陀罗经被一袭,赏银五千两治丧。追赠杜为太师大学士,谥号“文正”。按清朝定例,凡大臣应否予谥,应由礼部先行奏请,唯杜受田不同,钦定谥号“文正”,可见恩宠倍至,无以复加。咸丰三年十月初四日起柩归里,恭亲王祖奠目送,咸丰赐祭酒一坛,派散秩大臣承志前往祭奠,还钦赐金镐、玉锹,意使灵柩归故时,逢山开山,遇水搭桥,凡碍灵柩前进之物均可铲除。“太师大学士”和“文正”是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,清嘉庆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者,仅杜受田一人而已。
  杜受田陵园在原滨县城北约五华里处,殡葬之日,彩棚遮天,白毡铺地。是时王公大臣云集,武定、滨州两地方官为逃避奉迎之苦,各讨一项差事,知府大人守大门,知州老爷提药罐。其生劳死耀,气势之大,非同一般。据传,解放之后,杜受田之墓被挖开,发现里面只有一两件小玉饰,其俭朴清贫如是。

 

    寻踪杜家大院旧事

  杜家大院在当地俗称“八大院”,现在已所剩无几了。一座二层砖木小楼还算完整,有人说是杜受田读书的书房,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了。小楼的南对面是一座厢房,已被隔成若干小间,曾作教工宿舍。小楼西侧是一座相对完整的四合院,有小门相通,院里长满了杂草,西厢房已被拆除,剩下的三座房尤其是北屋尚能显出当年的气派。解放后,这里改作了学校,院子里留下了师生们的印记,门窗换成了新款式,墙壁上的字迹仍清晰可见。
  据长者回忆,杜家大院原址占地4万平方米,原来有一个门楼(跨街牌坊),门前两侧各有一旗杆座,门内悬匾额三方:上为“大伯第”,中为“相国第”,下为“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”。大院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四合院组成,院与院之间有门相通,关起门就独立成户。就规模和气派来说,杜家大院在当时的鲁北地区显得异常突出。
  史传记载,杜家大院曾出现过“一门七进士”、“父子五翰林”的辉煌,“一门之盛,甲于天下”,由此,杜家成为明清500多年里国内罕见的知名家族,也是当之无愧的滨州第一家族。当其兴盛之时,杜家大院影响极广。一是杜家大院的人任职区域包括北京、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山东、江苏、甘肃、四川、安徽、浙江、云南、广东等地,到过的地方更多,几乎遍布全国各地。他们走到哪里就把杜家大院的影响带到那里。二是杜家大院与曲阜孔家、海丰吴式芬吴家、惠民魏氏庄园魏家、惠民李阁老李家、桓台新城王士祯王家等名门望族都有姻亲关系,也有女子嫁在父亲任职的当地,社会关系面甚广。三是杜受田、杜翰父子都曾做过乡试、会试的主考官,门生故吏遍天下。四是杜家大院也是皇帝心系的地方。杜受田去世时,咸丰皇帝抚棺痛哭。杜受田墓在滨北镇徐家园村,据说也是咸丰皇帝亲自选定,其墓“头顶泰山,脚踏王侯,两手逢圆”(北有泰山庙,南有王家、侯家两村,左右两侧分别是宋家园和徐家园),很有讲究。
  凋零的杜家大院背后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,一段很令滨州人骄傲和自豪的文化轨迹。在寻访中,我们有幸认识了杜家大院的后人、杜氏十八世孙杜桂荣老人和杜家大院最后一位少奶奶、杜氏十八世孙杜禾生的原配夫人。
  杜家大院的后人、年近80岁的杜氏十八世孙杜桂荣老人谈起杜家大院感慨良多,他说,杜家大院不仅仅是杜受田的故居,人们称其为“八大院”应该是兄弟八个始居于此,从家谱上看,只有杜氏第十四世、杜受田的父亲杜谔是亲弟兄八个,可以肯定,“八大院”之名始于他们。“八大院”中杜谔一支最为显要。杜谔嘉庆年间进士,最终官至吏部左侍郎,95岁高龄时病逝于北京家中。他一生经历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咸丰四朝,创作甚丰,是清朝中期的山东文坛盟主。他与其子杜受田,孙杜翰、杜乔,重孙杜庭琛5人皆为进士,皆入翰林院,俗称其为“父子五翰林”。上述五人再加上杜谔的侄子杜受履、侄孙杜宾2人,就是俗称的“一门七进士”。他从出生到中进士这50多年间一直生活在南街,生活在杜家大院,在这里,他读书治学,娶妻生子,侍亲交游。
  杜受田是杜谔惟一的儿子,他是杜氏家族的核心人物,其出生地就是杜家大院。他6岁即在此开始读书,13岁就熟读了四书五经,一直到他36岁考中进士才走出杜家大院。听老人说,他高鼻梁,宽面颊,相貌俊秀,天资聪颖,文思敏捷,举止端庄凝重,为人内向多思。从政后,他与咸丰皇帝关系不一般,做了不少对国家有益的事。
  杜受田有两个儿子都是进士出身。大儿子叫杜翰,曾是咸丰皇帝的军机大臣、“顾命八大臣”之一。咸丰死后,杜翰被罢免,后来在北京的家中郁郁而终。二儿子叫杜乔羽,曾以钦差身份任督办山东团练大臣,因无功绩被同治皇帝召回,再无外任,比哥哥杜翰早一年病逝于京城家中。杜翰、杜乔羽也是在八大院出生成长的。杜翰只有一子叫杜庭璞,无子嗣。杜乔羽有三个儿子,老大杜庭琛被咸丰皇帝赐为进士,殿试名列二甲,兄弟三人均无子嗣,从旁支中过继了一子叫杜崧年,杜崧年生有一子,未及结婚便逝去,从此杜受田一支绝。
  杜桂荣的十四世祖是杜尊,为杜谔之弟,也是八大院的主人之一,曾祖杜受履为道光晚年间进士,曾任安徽桐城县知县。这一支传下来到杜桂荣是十八世了,杜桂荣说,从记事的时候起,八大院就一分为三了。杜桂荣一家居住着一小部分,在西南部。杜禾生一家居住着东南角一部分院落。杜禾生的十四世祖叫杜孚,杜禾生的祖父为杜宾羽,光绪年间进士,是杜家最后的一名进士,也是滨州最后一名进士,在甘肃任过知县,其子孙在甘肃一带工作生活。
  日本鬼子占领滨县县城时候,杜桂荣老人才14岁,他清楚地记得,日本人一来就占了杜家大院,头头叫坂田,是个上尉,总共有几十号人。一家被迫搬进了南院。滨县县城解放后,他们走的走亡的亡,只剩下空荡荡的院落。当地政府将其改造为学堂。土改时,杜家大院的后人都划成了地主,有些近支也因为杜家大院的关系划的成分很高。杜桂荣年轻时一直在外边,滨县解放后回到了老家。议成分的时候,因为其曾祖杜受履任过知县,也被划成地主。现在杜桂荣老人已是四世同堂,共10口人,在杜家大院后人中算是很繁盛的一支了。

    最后一位少奶奶

  杜家大院第十八代孙杜禾生的原配夫人是杜家大院最后一位少奶奶,老人现年也80有余,改嫁后,现居住在滨州城区,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回忆起了她在杜家大院经历的一些往事。
  她从十二三岁起在自己家的私塾中受过一些基础教育,结婚前没有出过自己家的大门。1944年结婚时,杜家在南街的八大院中的北半部分已经被日本鬼子占用,正门的二门里也被新民会占用,整个杜家大院已经比较冷落。当时大院中住的主要有杜桂荣兄弟(十八世孙)、杜金锟杜金铭兄弟、杜金鉴杜金铸兄弟(十九世孙),杜禾生是好几房的入嗣,后来杜家八大院分财产时,十六份之中有八份是他的。由于自小衣食无忧,杜禾生养成了挥金如土的习性。在结婚之前,就已经有个与通房丫环生的孩子,这个孩子叫杜金月。结婚一年多后,滨县解放,开始了土改运动,他就想到远在西安的二姑母处或者甘肃的八叔家躲避一阵,在外躲了一年多。回来后两三年,杜禾生又收到甘肃九婶及堂妹的来信,叫他前去,他便卖掉家中十八亩土地中的六亩作为路费,在看墓人的陪同下,又一次离家。在西安和兰州,九婶把一些钱庄和当铺交给他管理,他生活奢侈,仅几年的功夫就将钱庄与当铺都挥霍一空。在这期间,她独自支撑着这个走向没落的大家庭。当时日本鬼子离开时几乎将这家中的值钱之物全部席卷一空,除了照顾非亲生的杜金月之外,她还照顾着杜家大院另外的一个孤女——杜池,而自己与杜禾生的两个孩子先后夭折。一个不涉世事的大家小姐,面对混乱的世事和纷争的大家庭确实力不从心。互助组的时候,杜禾生回到了老家,1976年9月病逝于杜家大院。一生中最令老人遗憾的是,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杜金月,在家庭最困难的六十年代初期自杀,现在说起来老人仍感到痛惜。
  曾是杜家大小姐的杜池1950年左右跟随姑姑南下广东,随后曾在新疆、甘肃等地工作,最后调到长沙铁道学院任教授,前几年退休在家,两子均为博士生。(据大众网 2013年12月31日   山东黄河网 经济导报 滨州日报)

 

相关:
    杜受田故居 滨州的“石家大院”

  在天津有一知名的4A级景区石家大院,它是保存完好的清代家族式居住群,成为天津旅游的标志之一。而在几百公里外的滨州市,当地人们心中也有一个“石家大院”,它也同样诉说着一个家族的兴衰,这就是位于滨州滨城区的杜受田故居。
  滨州杜氏家族,是跨明清两朝五百余年间国内罕见的世家大族,也是名震山东的文学世家,曾以“一门十二进士”“四世六翰林”而闻名天下。一代帝师杜受田更是奠定了滨州杜家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杜氏故居是滨州杜氏家族的旧居,是杜家众多名臣的故居,也是杜受田幼年及青少年时代生活、学习的地方。全部建筑为四合大院,内含28个小院,有客厅、堂屋、绣楼、厢房、祠堂等房屋300余间。
  开放通畅是杜受田故居的典型特点,杜家大院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不仅有大门,而且有过道,四通八达。大院内,各个小套院之间不仅开后门、开侧门,而且有门道相接,有廊厦相连。大院内没有一处封闭,空间上相对独立,氛围上户户相通,整个大院透露着一种天伦之乐、一种亲密无间、一种兄弟妯娌和睦共处的温馨和谐。大院的开放和包容锻造了一大批清官干吏,从这里走上政治舞台的人都像这座建筑一样,外圆内方,进退自如。
  杜氏家族在明清600多年间长盛不衰,打破了“富不过三代”的常俗。清朝咸丰皇帝的老师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科甲鼎盛、人才辈出,其中中秀才347人,中进士12人,入翰林5人,还有举人8人,文官知县以及武将千户以上的官员有39名,杜家以“一门十二进士”“父子五翰林”“四代为相”“满门清官”而远近闻名。
  杜受田一生品端学粹、爱国恤民、廉洁勤政、恪尽职守、鞠躬尽瘁。走进故居,能够让人悟出杜受田做人做官做事的真谛:做人要谦虚正直,做官要爱国恤民、廉洁勤政,做事要“端正、明白、和平、谨慎”。
  杜受田故居建筑风格简单、朴实,是典型的明清鲁北建筑特色。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诗,位居二品,按照明朝的礼制,他家的大门本可以开三门,五架大梁,然而,杜家宅仅一门;他居住的房屋可五间正房九架大梁,然而,这里仅三间正房五架梁。杜受田位居一品,为官一生地未置一亩,房未增一间。滨州杜家虽有众多朝廷重臣、府州主官,但是杜家的住宅却极为普通,房屋装饰也异常简洁。家产的弱势与杜家人做人的谦虚低调相映成趣,而他们对功名的低调与为人为官的积极敬业却又相辅相成。这种为人处世的低调使得曾经声名显赫的滨州杜家一度鲜为人知,甚至在众人的记忆中销声匿迹。

  钢柱子的故事:“满门清官”闻名于世

  清朝嘉庆、道光年间,杜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,而且子孙个个成才,于是准备扩大旧居规模。欲将故居邻宅买下。在京做高官的杜堮告诫家人,切不可仗势欺人,一定要买卖公道,要多付银两,同时他还拿出资金寄给家中。由于价钱公道,各迁移户都顺利地迁出,唯有西南角一户刚姓人家,无论杜家出多少钱也不愿迁。杜家人急忙写信给杜堮。杜堮回复道:自家修房屋,不要难为乡亲,刚姓人家不想迁就留下吧。这就是在当地非常有名的杜家大院“钢柱子”的故事。(来源:今晚报)

评论

© 古藤新枝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