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世家30:博山孙氏1

博山孙氏: 当京官却不让儿子“异地应考”


  在中国琉璃发展中,博山无法被忽略,在那儿,博山孙氏家族曾为这门古老的技艺树立了标杆。

  但有一天,这个家族突然不做琉璃了,他们转而读书,书还读得很好,出了清朝初年的大学士,还成了康熙的老师。

  从此,博山孙氏再不用终日与器物打交道,但出身匠籍,长在琉璃世家,他们的血液里终究对手工业充满深情,于是就以文人的方式,用书沉淀下这个行业的精髓,流传至今,以飨世人。


  孙廷铨故居内山雨楼


  祖上给宫廷做最好的琉璃

  博山,有中国琉璃之乡的美誉,而在博山琉璃发展过程中,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孙氏家族中的孙延寿与孙廷铨。

  琉璃最早起源于炼丹家,因为它外观流光陆离,古人称之为“流离”、“药玉”、“缪琳”等名称,近代古玩界又称之为“烧料”、“料器”。上世纪80年代,在山东淄博博山发现元代末期琉璃窑址及料器,证明这里生产琉璃器物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,故博山素称“琉璃之乡”。

  1月6日,孙氏后人孙赛华介绍,益都颜神镇(今博山)耕地较少,煤、铁、铅、铝、矾、黄丹、红土、黏土、陶土、焦宝石、紫石、马牙石等资源丰富。颜神的琉璃工业,亦称炉业,大致始于元末明初,生产珠子、珠帘、屏风、棋子、枕顶、灯壶、灯盖、灯罩、烟嘴、鼻烟壶及各类玩具、零星器物,品种繁多,琳琅满目,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琉璃产地。而据清康熙《益都县志》记载:“其器用淄砚、琉璃、瓷器,颜神镇居民独擅其能,镇土瘠确,而民无冻馁者以此。”

  明洪武初,颜神镇孙氏成为内廷琉璃班匠。孙氏后人孙昭鸿介绍,孙延寿是明朝皇室在颜神镇琉璃作坊的监造官员,负责制作琉璃、珠帘。明朝隆庆、万历年间,孙延寿每年都要亲自运送琉璃制品去北京向宫廷提供琉璃贡品。

  明万历四十六年(1617年),以孙延寿等三人为首,邀集23人共结“炉行醮会”。他们规定每年的上巳日(三月初三)为祭祀祖师的日子。每到这一天,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,到炉神庙共同举行祭祀活动,也由此产生了博山三月三的“炉神庙会”。

  清朝中叶,博山琉璃料器产品不仅畅销国内,而且远销海外,每年达7000担以上。康熙年间清廷在京设琉璃厂,主要征召博山琉璃工匠进京从事琉璃料器生产,原料也主要由博山运去,产品被称为“御窑品”。

  孙延寿的曾孙、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孙廷铨对博山琉璃行业亦有大贡献。康熙三年(1664年)冬,孙廷铨回到颜神镇,闭门谢客,焚香著书,写成《颜山杂记》。“琉璃”是该书物产篇中的一节,内容完整,记载周详。

  乾隆十年,进士杨复吉将“琉璃”一篇单独挑出,收入《昭代丛书续集》,定名《琉璃志》。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1911年又将《琉璃志》全文集入所编之《美术丛书》。辗转辑引,足见《琉璃志》的史料价值。近代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博山琉璃,大多从《美术丛书》中的《琉璃志》入手。

  孙赛华介绍,《琉璃志》把琉璃及其产品的成分、炼制过程、产品种类、制作工艺一一写明,并阐明琉璃的来源,摒弃唐代颜师古“琉璃乃自然之物”的观点,而采信宋代程大昌“铸石为器,古已有之”、“虽西域琉璃,亦用石铸,无自然生成者”的观点。

  在博山当地史志办工作的张元彪对孙氏家族颇有研究,他认为,《琉璃志》是一系统而全面地记述琉璃工艺技术的科技文献,这对后来博山琉璃业的发展以及专家学者对博山琉璃的探讨与研究,都具有翔实可考的史料价值。

  世袭匠籍身份, 地位比普通老百姓还低

  不过这份精湛技艺并没有传承至今。实际上,从孙延寿到孙廷铨,博山孙氏在读书科举之路上逐步上升,同时与琉璃日渐疏远。

  在明代,人以籍分,除民籍之外,分别属于官籍、军籍、医籍、匠籍、驿籍、灶籍等。这些不同户籍的身份都是世袭的,而孙家是“匠籍”身份,社会地位甚至低于普通老百姓。孙氏最初几代人不读书不识字,有位祖先竟然连个学名大号都没有,在族谱上赫然写着乳名“狗子”。

  为提高社会地位,孙延寿希望子弟能读书入仕途。孙昭鸿介绍,孙延寿以身作则,在经商活动之余读书,并督促子弟进学。《重修颜山孙氏族谱序》中记载“吾族传至柳溪公,始尚读书”,柳溪公即孙延寿。

  孙延寿之后,他的两个儿子孙霁和孙震都成了当地较有名气的儒士,有“颜山双凤”之美称。孙霁,读书废寝忘食,著有《南岳集》。虽然科场失意,但他受父亲影响,十分重视对弟弟孙震的教育,“出入必偕,日督课之,不以爱掩教,弟亦师事惟谨,文誉日隆。”对于子侄,孙霁同样用心培育,“诸侄稍长,皆以次授经。”

  孙震自幼以兄为师,无书不读,曾担任潍县教谕,使当地教化大行,也使得颜山孙氏逐渐从商人之家转变为书香门第。

  此后,孙氏家族中人著述逐渐增多。孙廷锡著有《拙鸣集》,孙宝仁著有《禹石楼集》,孙宝任著有《黄雪舫遗诗》,孙续端著有《退学集》,孙廷铎还因诗歌成就受到当时的诗坛领袖王渔洋推崇。

  官职最高的当数孙廷铨,孙廷铨是孙震长孙,清顺治年间,他历任兵、户、吏三部尚书,太子太保少保,为“帝者师”,康熙二年成为秘书院大学士。孙赛华表示,孙廷铨为官廉正慎明,任吏部尚书多年,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,手下的官吏因此都不敢营私舞弊。

  孙赛华介绍,孙廷铨在京做官,儿子孙宝侗随他身边读书习文。孙宝侗很有才气,书读得好,曾得到当时著名诗人施闰章赏识。但每逢乡试,孙廷铨总是将孙宝侗打发回老家去,不准他在京中应考。因为科举制度规定,凡应考士子,一律在原籍应试,否则就叫做“冒籍”,考中被人发现,会被革去功名。吏部尚书孙廷铨大权在握,如果开个后门,完全可以让儿子在京城参加考试,但他却不肯这样做,并给儿子解释,“我是朝廷官员,你在这里又稍稍有点文名,如果哪一个想要拍马屁,让你考中了,以此来跟我套近乎、拉关系,要我为他徇私,那么我就无法做到廉明公正了!”

  由于孙廷铨始终坚持不准儿子沾自己一点光,孙宝侗回家乡参加了多次考试,却始终是个秀才,没能中举。

  把御膳房菜谱带回博山

  孙廷铨让博山孙氏的名望达到巅峰。在清廷中,他的官阶在汉族大臣中是非常高的,可惜康熙初年掌握权势的是辅政大臣鳌拜,而孙廷铨与鳌拜关系并不好。

  据《清史稿》记载,顺治去世后,孙廷铨认为顺治的谥号应该是“高皇帝”,而鳌拜认为应该是“章皇帝”,在皇帝的谥号上,两者之间产生巨大冲突,结果鳌拜胜了,孙廷铨却因此深深得罪了鳌拜。

  同一事,王渔洋在《香祖笔记》中的记载则更形象,“(孙廷铨)侃侃无所鲠避,辅政大臣不悦,公弗顾也。”

  于是,康熙三年,孙廷铨急流勇退,称“以父母年老,解职归养”,从此家居十年,谢却宾客,专心著书,直到康熙十三年九月去世。

  孙赛华介绍,孙阁老(孙廷铨)还乡时,还将御膳房的菜谱带回,并结合博山当地菜料和人们的口味,进行了精心改造,遂成今日“博山菜”的精髓。

  孙廷铨之后,孙氏后人还有不少做官的,但再没有人达到他的高度。到了近现代,孙氏后人顺时而动,积极投身革命以及民族解放。孙秉恺,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日,1942年3月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某团政委,同年牺牲。孙炳华,1938年参加八路军,1950年组织医院及医务人员参加抗美援朝战争。孙瑞,原名孙秉桓,1938年12月参加革命,后入藏,为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做出了贡献。

  在文化方面,孙氏后人至今多有建树。孙连峰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“百人计划”研究员,曾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。

  对博山孙氏深入研究后,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勇认为,无论是政治地位,还是文化贡献,孙氏在博山都影响深远。

  如今,上溯至明初从河北省枣强县迁来,孙氏家族在博山已经繁衍了六个多世纪。其间,族谱修订数次。每次修订,都能找到不少散落在各地的族人。

  孙氏后人孙永斌介绍,博山孙氏近期再次启动了续修族谱的工作,希望能将散落在各地的孙氏后人再次凝聚在一起。而一个令孙赛华欣喜的情况:般阳孙氏很可能与博山(颜山)孙氏是同一支脉。

  般阳孙氏后人孙燕毅表示,根据他的研究,颜山孙氏与般阳孙氏应该是同一个老祖宗。因为按照族谱来说,两家的族谱在某些地方是重合的,般阳孙氏此前也曾数次修谱,现在还有清朝时期的族谱保留。


研究者说

博山孙氏: 从琉璃匠籍到文化世家

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王勇


  博山孙氏家族原籍直隶真定府枣强县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,孙克让迁至青州府城东南隅,后又移居益都县颜神镇(今淄博市博山区),被视为“颜山孙氏”(即博山孙氏)始祖。

  据族人孙廷铨《颜山杂记》、孙以宁《重修颜山孙氏族谱序》等记载,博山孙氏始祖本属匠籍,专事琉璃灯帘贡品制作、监造等。“匠籍”又称“匠户”,是一种特殊的户籍制度。它产生于元代,系统治者征调各类工匠服役的强制措施,规定此类户籍世代沿袭,不得改业。直到明代,方才改为轮班轮作,允许匠人在分班定期服役外自制产品销售,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,但地位仍在自由身份的民籍之下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废除匠籍,匠人始获自由身份。

  孙氏家族前六世,尚无闻人。自七世起,逐渐发迹,且历久不衰。如七世孙霁明末曾任湘潭县丞,著有《南岳集》;八世孙景昌为明崇祯庚辰科(1640年)进士,清初曾任南昌县令;九世孙廷铨为孙景昌同科进士,清代顺治朝历官兵、户、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、少保,康熙朝拜秘书院大学士(相当于宰相),人称“为帝者师”,著有《南征纪略》、《颜山杂记》、《汉史亿》、《琴谱指法》、《归厚录》、《春秋鸠考》与诗文集;十世孙宝仍康熙朝曾任光禄寺掌醢署署正,著有《时绎堂集》、《恕隐斋诗》;十一世孙续端长于作诗,著有《退学集》;十二世孙络为清乾隆庚辰科(1760年)举人,曾任东平州学正;十三世孙崇坫为清道光乙酉科(1825年)举人,曾任掖县教谕。博山孙氏家族与临朐冯氏、新城王氏、莱阳宋氏、博山赵氏等文化世家以及吴伟业、周亮工、高珩、顾炎武、归庄、龚鼎孳、施闰章等文化名人或为姻亲,或为师友,交往频繁,关系密切,也是享誉全国的文化世家。

  从琉璃匠籍到文化世家,在山东乃至中国古代都是独一无二的。它既反映了明代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、入清之后统治观念的变化,又体现了博山陶瓷、琉璃、煤炭工业与民间艺术的繁荣。认真考察博山孙氏家族的兴衰,将对明清历史及齐鲁文化研究产生积极影响。(来源:腾讯  原载2015年01月12日 齐鲁晚报)

评论

© 古藤新枝 | Powered by LOFTER